体育部
|收藏|设为首页
教学与科研
河南省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
发布时间:2016-11-26 浏览次数:41

 

 

河南省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关键五年,也是加快推进体育强省建设的重要阶段。为了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和文化娱乐需求,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建设体育强国做出积极贡献,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十三五”时期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常态、新任务,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我省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十二五”时期我省体育发展成绩显著。“十二五”期间,我省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体育事业全面、规范、快速发展进步,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河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为“十三五”体育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全民健身计划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快速增加,各级基层体育组织覆盖面不断扩大,全省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15.68万人,全省各类体育场地设施达8.2万多个,建成万座以上大型体育场馆16个,行政村和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已达75%,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1平方米。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结构不断优化,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我省运动员取得奥运会金牌1枚、亚运会金牌12枚和全运会金牌14.5枚。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成效明显,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创办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3个、国家单项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21个,全省业余训练年度注册运动员达2万多人。积极推进武术进校园活动,建设了一批校园足球试点学校。体育产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步伐逐步加快,居民体育平均消费迅速增长,从业人员日益增加,规模领域不断拓展。全省体育系统大型体育场馆均已对公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五年来共销售体育彩票329亿元。体育发展规划不断完善,省政府发布了《河南省建设体育强省规划纲要(2013-2020年)》,为我省体育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绘就了蓝图。体育法制、科技、教育、宣传、对外交流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体育办赛水平不断提升,体育文化建设不断深入。成功举办了第七届全国农运会、第十二届全省运动会等大型体育赛事活动,打造出了郑开国际马拉松赛、安阳国际航空运动节、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信阳全国自行车公开赛、三门峡横渡母亲河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和具有中原特色的体育赛事品牌,增强了河南体育的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

(二)“十三五”时期我省体育发展面临挑战。从总体来看,我省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先进省市发展水平、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与全省人民的期盼和体育强省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政府、社会提供的体育资源,以及体育公共服务相对不足的矛盾仍然是我省体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全民健身活动普及面、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高,城市健身设施缺口较大,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各类人群之间体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仍较突出,基层体育和校园体育有待进一步加强;竞技体育形势依然严峻,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运动项目布局和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优秀运动队伍基础、厚度和竞争实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选拔、衔接输送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体育科研、训练、医疗、管理、保障等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优秀教练员队伍和专业科技人才培养有待加强。体育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薄弱,规模较小,领域较窄,抓手不够,活力不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比重和贡献率还比较低。体育事业产业管理、协调、服务机制需要进一步理顺、完善,体育文化、科技、教育、宣传、法制、行业作风、发展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破除藩篱,奋发有为,久久为功。

(三)“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建设体育强省的重要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体育消费需求、健康投资理念不断深化,并日益成为一种新常态。新时期,国家对体育工作更加重视和关切,党的十八大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全民健身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已处于国家新一轮改革的前沿,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河南省委、省政府把全力推进我省三大国家战略,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作为中心任务。当前之时之势,作为全国人口大省、经济大省、体育大省,我省能否早日建成体育强省,不仅直接影响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大局,也将影响体育强国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我省必须紧紧抓住“十三五”这一关键时期,努力建设体育强省,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让体育更加出彩,实现我省体育科学发展、快速发展。

二、“十三五”时期我省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四)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有关体育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体育强国的总要求,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任务,以提升我省体育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和文化娱乐需求为根本目标,以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为基本动力,努力推动体育各领域全面发展、协调推进,努力建设具有中原特色的体育强省,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实现健康中原和体育强国建设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五)总体目标。根据国家和全省“十三五”总体部署和建设体育强国、体育强省的任务要求,进一步加快体育强省建设步伐,拓展群众体育广度和深度,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以上,群众体育普及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切实增强。竞技体育项目结构合理,重点项目在全国优势明显。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建立符合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训练管理体系和多元化联动发展模式,提高我省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奥运会获得优异成绩、全运会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的目标。加强体育产业谋划,创新体育产业发展思路模式,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发展体系比较完善。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培育一批体育产业品牌,体育产业占第三产业比重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体育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现代化水平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体育科研、教育、宣传、法治建设、人才培养、信息网络、外事交流等工作扎实推进。创新体育发展方式,深化体育体制机制改革,夯实体育发展的社会基础,提升体育发展的水平和效益,体育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位居中西部前列,形成较为完善的体育发展体系和具有中原特色的体育强省发展格局。

(六)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协调发展。不断解放思想,深化体育改革,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汲取当今世界体育发展最新成果,加快体育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体育管理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坚持统筹兼顾,系统规划,全面发展,切实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统一与特色的关系,兼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各部门之间的均衡发展,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坚持依法治体绿色发展。加强体育法治建设,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力度,增强依法治体观念,将体育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深入挖掘体育文化内涵和体育核心价值观,突出河南体育文化特色,培育具有中原特色的运动项目和体育品牌,使体育元素融入天蓝、地绿、水清,通过体育来传播先进文化和时代精神,推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坚持立足体育开放发展。加强体育与社会相关领域的融合与协作,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体育发展,将我省体育发展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体育强国建设,准确把握体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大局中的位置,充分发挥体育在助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功能。

——坚持体育为民共享发展。把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努力实现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做到体育发展为了人民,体育发展依靠人民,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高群众体育发展水平

(七)“十三五”时期我省群众体育的发展目标是:深入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从国家战略高度加强和改进群众体育工作,强化履行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责,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完善以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组织建设、活动开展、健身指导、科学评估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城乡居民健身意识和参与程度进一步提高,城乡、区域群众体育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普及率显著提高。到2020年,城市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比较完备,城乡公共健身设施便捷适用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各地形成特色鲜明的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建成规范有序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青少年体质明显改善,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达到优秀的人数显著增加。

(八)建立群众体育工作协同发展机制,夯实“大群体”发展格局。推动以财政预算为重点的全民健身“三纳入”,履行政府体育公共服务职能,积极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原特点、地方特色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和评价体系,在资金、宣传、科研和信息化等方面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效保障。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健身需求。加强体育系统内部资源整合,大力推进省级单项体育协会综合试点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探索和建立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有效机制,进一步构建政府主导、体育部门协调、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格局。

(九)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努力推进健康中原建设。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时节,组织开展河南省春节期间全民健身系列活动、5月全民健身活动月、8月8日全民健身日活动、重阳老年节体育活动、“三山(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同登”群众登山健身大会、“万村千乡”农民篮球赛、“环中原”自行车公开赛、“乒动中原”乒乓球大众公开赛、中华轩辕龙舟大赛、河南省城市坐标定向赛等参与面广、品牌突出的全省性大型群体活动。实施一市一品牌、一县(区)一特色、一乡(镇)一亮点的精品带动工程,积极发展休闲体育、公园体育、广场体育、家庭体育和节假日体育,广泛开展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类型的全民健身活动和竞赛。积极协助承办和组织参加2019年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组织参加残疾人运动会以及各类群众性体育比赛和全民健身展示活动。组织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十)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和管理,创新体育设施发展方式。进一步加强城乡公共体育建设,加强管理、维护、改造、更新等工作,积极构建以省、省辖市大型体育场馆为主体,以县(市、区)场馆设施为支撑,以乡镇(街道)体育健身场所为基础,覆盖行政村(社区)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启动省体育中心综合体育馆工程建设项目,完成省体育中心规划主体建设。支持和引导各级政府结合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建设,合理布点布局,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全民健身场馆、户外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社区多功能运动场(足球、篮球等)、拆装式游泳池、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扶持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盘活存量资源,鼓励社会力量新建或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政府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达标覆盖率达到100%。推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乡镇、行政村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全覆盖。加强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加强运营管理能力,拓展服务领域,提高场馆利用效率,扎实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加快推进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十一)建立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以各级体育部门和体育总会、单项协会、行业协会为主体,以俱乐部和健身站(点)为依托,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骨干,以民间体育组织和全民健身志愿者为补充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立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机制,完善扶持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发展城乡基层体育健身组织,切实发挥体育与文化、教育等部门合作共建的城市社区(农村乡镇)文化体育指导站(中心)的作用,大力发展、规范管理晨晚练点,充分利用文化站(馆)、学校体育设施等共建文化体育活动站(中心)、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会同民政、林业、园林部门,依托有条件的体育设施及广场、公园等,积极扶持、引导和建立不同类型的体育组织。进一步加强体育总会、单项运动协会、人群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俱乐部建设。继续稳步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再培训力度,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上岗率。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

(十二)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以各级各类学校、体校、公共体育设施及社会各类性质体育设施为载体,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青少年户外体育营地等青少年体育组织网络建设。2020年,全省85%的县(市、区)建有青少年体育组织、校外活动中心和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和重要评价内容。积极开展校园体育活动,联合教育等部门和社会力量,切实保障中小学体育课课时和体育“大课间”活动时间,帮助青少年养成体育爱好,并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广泛开展青少年健身活动、竞赛交流、科学健身指导和体质监测等服务,积极开展大学生“华光”、中学生“晨光”、小学生“曙光”体育活动,以及“千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积极推进校园足球等项目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青少年体育的氛围,促进更多的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全面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

(十三)加强对老年人、残疾人、妇女等人群体育活动开展的组织与协调。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等12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老年人体育工作的意见》(体群字〔2015〕155号),充分发挥老年人体育协会的作用,加强老年人体育活动队伍建设和宣传工作,积极引导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办好全省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加强对老年人、残疾人、妇女等人群体育活动的指导服务,培养适应老年人、残疾人、妇女等人群需要的体育健身指导人员。关注下岗失业人群、城镇贫困人口和城市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身体健康,从政府、社会及个人三个层面构建相应的体育健身活动参与保障机制。

(十四)加强全民健身的科学指导,积极营造崇尚体育健身的社会氛围。加强科学健身方法和优秀项目的推广和交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科学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手段,创新群众体育活动形式、内容,促进我省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加强全民健身宣传,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开展“终身体育”教育,普及科学健康知识,动员吸引城乡居民坚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体育健身、积极参加体育健身的社会风气。建立健全县级国民体质测试机构,开展城乡居民日常体质测定和科学健身指导。充分发挥体育院校和体育科研机构在全民健身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四、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增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十五)“十三五”时期我省竞技体育的发展目标是:深化对竞技体育发展规律、后备人才培养规律、运动项目制胜规律、体育大赛备战参赛规律的认识,项目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和训练条件明显改善,集约化、科学化、系统化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努力实现“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夺得金牌,2017年全国十三运会进入全国上游水平”的目标。到2020年,省优秀运动队人数达到1200名左右,我省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具备夺金实力,保持在全运会中西部领先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积极申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或具备较高影响力的国际单项体育竞赛。

(十六)做好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等重大赛事的备战和参赛工作。加强对备战工作的综合协调与组织,建立决策科学、运转高效、信息畅通、分工明确、措施完善、落实到位、保障有力的备战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使备战工作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争取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以推动训练和管理创新为重点,学习借鉴国外和国家队的先进训练理念和方法,着力构建训练、科研、医疗、管理、保障五位一体的复合型保障团队。注重体能康复训练和日常训练有机结合,提高运动员专项水平和训练参赛综合能力。提升教练员业务水平和执教能力,发挥主(总)教练训练管理的主导作用,加强训练监控,完善训练评估办法,增强训练质量和时效。

(十七)加强竞技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改革创新竞技体育发展模式。高度重视教练员、医务人员、科研人员队伍的建设,建立高效的培养渠道,制定完善适应竞技体育任务需求的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制度,不断满足我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快速发展的训练和竞赛需要。加强对竞技体育项目职业化、社会化发展研究,不断提升竞技体育项目职业化发展水平,力争组建多个在全国有影响的高水平职业俱乐部。提倡和鼓励社会力量合办和联办专业队,积极探索大胆尝试省队市办、高校办、企业办、社会办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对于有积极性投资竞技体育的企业、团体、俱乐部等,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和成果,搞活办队机制。按照“精一线、强二线、大三线”的结构模式,不断设计并完善省专业队项目结构体系,改革和完善运动员、教练员选拔、培训机制。

(十八)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夯实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基础。搞好运动项目规划布局,规范后备人才标准,完善评估奖励政策。加强体教结合,实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抓住选材、培养、输送、跟踪四个环节,积极构建以基础教育阶段为基础,以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公办体育运动学校为骨干,以少年儿童体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特色学校和社会力量兴办的后备人才培养机构为重点,规模、布局、结构合理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成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000个、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200所、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80个,在训青少年规模稳步增长,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材标准更加科学。职业化体育项目数量和参赛成绩居中西部前列,形成多元化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训练模式和职业化的赛事联动发展模式。办好全省综合性运动会。

(十九)推进“三大球”和冰雪运动振兴发展。统筹各方面力量制定“三大球”发展规划,以足球改革为突破口,根据市场条件逐步在“三大球”领域推行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明确定位和职能,优化领导机构,重建河南省足球协会。以男子足球为样本,建立完善“三大球”职业俱乐部制度,完善俱乐部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俱乐部专业化、规范化管理水平。鼓励多元资本投入和通过资本市场发展壮大“三大球”职业俱乐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三大球”学校、业余俱乐部、训练营等培训机构,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予以扶持。鼓励地方政府创造条件,结合自身实际选择三大球项目建设特色球类城市,采取措施,稳定骨干队伍,打造百年球队。打造一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原足球劲旅和一流的篮球、排球队伍,拉长产品链条,扩大球类消费,促进球市繁荣。对接国家冰雪运动“南展西扩”相关政策,充分利用气候和地理条件建设一批冰雪运动场地,鼓励京广线以西地区利用山地条件发展冰雪运动,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冰雪运动场地、兴办冰雪运动培训机构,支持省辖市和社会力量承办冰雪项目专业运动队。

(二十)加强体教结合力度,做好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运动员的基础文化教育水平和质量。切实将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纳入普通教育序列。发挥省专业队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加强运动员在役期间的文化教育工作。拓宽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培养输送渠道,继续落实和完善退役优秀运动员免试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各项政策,为运动员就学、就业创造条件。加强对退役运动员就业的支持、培训和指导,对退役运动员自主创业按规定给予政策性支持,鼓励、引导其通过市场实现自主择业。

(二十一)进一步完善竞技体育训、科、医一体化的科技服务保障体系。继续加强全省科研条件建设,优化科技服务功能,促进体育院校、科研院所和重点实验室与优秀运动队、运动训练基地的协同运行,建立服务优秀运动队训练比赛的科技保障平台;加强运动创伤防治与康复、医务监督和运动营养工作。

(二十二)加强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作风建设,狠抓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深入持久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弘扬河南体育精神,培养运动员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顽强拼搏的作风,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相结合,使运动队成为政治合格、作风顽强、技术过硬的优秀群体。坚决纠正体育行业不正之风,切实维护赛场秩序,净化赛场风气,促进公平竞争。加大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执裁不公、扰乱赛场秩序等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继续加强反兴奋剂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反兴奋剂管理制度,加强兴奋剂监测、检查和惩处力度,提高反兴奋剂工作水平。

五、创建体育产业特色品牌,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二十三)“十三五”时期我省体育产业的发展目标是: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完备,体制机制充满活力,体育产业基础更加坚实,逐步完善以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和体育彩票等为重点,其它体育及相关产业互动发展,多业并举、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建成40个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和2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具有河南特色、影响力大的体育产业知名品牌。实现大型体育场馆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开放开发,形成管理规范、充满生机活力的体育社会组织体系,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显著增加,体育产业总规模力争达到1500亿元,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二十四)优化产业布局。规划与国家促进中部崛起、“一带一路”、“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实验区”、“中原城市群”等发展战略相衔接,适应河南资源禀赋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各地要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健身休闲产业,打造一批符合市场规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体育产业带、集群或基地。依托郑州市为代表的大中城市,发展以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健身休闲、体育高新技术、职业体育等为重点的产业。依托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的山水生态资源优势,开发建设体育旅游休闲产业带。依托郑州、焦作等地传统体育资源优势,打造少林武术和太极拳产业基地。依托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实验区和上街机场,发展航空运动,打造航空体育产业基地,开发其他传统体育项目产业、健身养生等产业,形成特色明显、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

(二十五)完善产业结构。加快体育服务业发展,提高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总值中的比重,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育旅游、运动康复等生活服务业,鼓励支持发展体育策划咨询、体育中介服务、体育电子商务、体育会展、运动装备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努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品牌赛事和健身品牌。促进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积极承接东部沿海体育制造业转移,鼓励国内外知名体育制造企业落户河南,培育、支持一批本土制造品牌做大做强;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企业推行先进标准和技术,提升产品质量水平,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生产高附加值健身器材、可穿戴式体育设备;支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加盟营销等新型业态,带动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业发展,扩大健身器材和体育服装消费规模。

(二十六)改革和完善体育竞赛体系,推进体育赛事改革。合理利用全省竞技体育资源,完善激励政策,充分发挥省运会和年度竞赛杠杆作用。提高竞赛组织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符合青少年成材规律的分层次、分等级的青少年竞赛制度。加强对省运会赛制、设项、举办形式等方面的改革,扩大省运会的综合效应和社会影响力。加大政策引导,促进体育竞赛社会化,调动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办赛的积极性,逐步建立省、省辖市、县市区、乡镇和行业、企业集团等多层次体育赛事活动体系和多元化投入运营模式,推进通过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承办赛事。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行政审批,推进全省综合性和单项体育赛事管理制度改革,公开赛事举办目录,建立完善体育、交通、安保、转播、通信、水电等政府各部门保障各类体育赛事活动举办的有效机制。搭建政府支持举办体育赛事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多方主体共同发展。

(二十七)创新体育产业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引导和扩大体育消费需求。完善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的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对列入国家赛事名录的要严格依法审批、依法管理,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大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领域,拓宽融资渠道,创新多元化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体育投入主体多元化和投资渠道多样化,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竞争的体育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市场投资激励机制,调动各类主体办体育的积极性,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体育产业。完善金融、资讯、科研、中介等体育产业发展链条,构建体育产业服务体系。适应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变化的新形势,加强宣传和引导,更新群众体育消费观念,积极扩大群众体育消费。不断增强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升体育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以优质的服务促进体育消费,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要。

(二十八)做好体育彩票发行工作。贯彻《彩票管理条例》,进一步完善体育彩票发行制度和市场管理制度,健全发行销售监督机制。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和公益宣传,提高使用效益,提升体育彩票的公益形象。加强发行渠道建设,提高管理、服务和营销水平,不断挖掘市场深度,扩大彩民广度,提高研判精确度,提升品牌知名度,丰富体育特色彩票品种,激发市场新活力。强化发行销售风险防控体系,确保体育彩票安全、健康、持续发展。

六、转变体育服务管理理念,提升体育依法行政能力

(二十九)加强宏观管理,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体的意识和能力。切实转变职能,把工作重心放在制定发展规划、加强宏观调控、完善规章制度、提供公共服务、维护行业秩序上来。促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强化依法治体意识,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提高运用法律手段解决体育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制度,完善科学、民主和依法决策机制,加大决策环节的制度化建设,推进体育政务公开,促进行政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三十)加强和改进体育制度建设。科学论证,突出重点,着力解决依法治体的关键问题,抓紧制定促进公共体育服务、引导规范职业体育发展、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建设、规范体育市场、体育行业作风建设等方面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加强全省单项体育协会管理制度建设,提高行业自律、依法治理水平。

  (三十一)提高体育行政执法水平。推动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完善行政执法制度,根据法律法规立、改、废的情况,及时梳理行政执法依据,界定执法权限,明确执法机构、岗位、人员和责任,细化执法流程,规范执法行为。改进和创新执法方式,探索综合执法,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处置与疏导结合,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组织开展体育法律法规和规章实施的监督检查,依法惩治违规行为。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三十二)深入开展体育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着重针对重点群体,在体育系统形成尊重法治、厉行法治的良好氛围。创新方式方法,在继续发挥传统法制宣传教育阵地作用的同时,积极推进网络等新兴媒体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不断增强体育法制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组织和鼓励体育法学研究与交流,扩大研究队伍,繁荣学术研究,推动研究成果向体育法治实践转化。

七、加大科教人才兴体力度,强化体育发展基础

(三十三)深化体育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策引导、工作推动和制度保障,以体育运动实践需求为导向,以高等院校、体育科研院所和重点实验室为科研骨干,整合体育科技资源,全面提升体育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创新机制,提升体育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服务竞技体育、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发展。

(三十四)发展体育专业教育。改善体育系统运动员基础教育体制机制,切实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推进体育高等教育和体育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培养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积极争取省政府及有关方面的支持,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做好河南体育学院申办和建设工作,充分发挥高等体育院校的优势,促进体育教学、训练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省体育事业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持。

(三十五)深入实施人才强体战略。牢固树立人才第一的观念,切实加强各类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以高层次体育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重要环节,提高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满足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经营,以及体育科技、教育、管理等方面人才需求。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各类体育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分类、多层次地加强对全省体育管理人员、教练员、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经纪人员的培养和培训。制定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体育人才评价标准,建立我省体育人才数据库。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大力引进和聘用高水平教练员、高级管理人员、优秀教师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公开选拔和任用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到重要岗位,加强年轻干部和后备力量的培养和锻炼。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努力为各类人才健康成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设良好发展环境。

(三十六)全面推进体育文化和体育信息化建设。积极倡导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大力弘扬团结奋进、科学创新、务实重干、敢于担当、勇攀高峰、振兴河南的河南体育精神,全面推进体育文化建设。规划建设中原武术文化交流中心、河南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武术文化设施,增强少林武术、太极拳等体育文化节会国际影响力。研究、编撰《河南省武术志》,支持荥阳世界象棋文化之都建设,重视河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及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利用,加强体育文物征集、保护,加强运动项目文化建设,提升我省体育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发挥体育在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振奋精神、增强凝聚力,以及引领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的作用。建设河南省智慧体育综合服务平台,整合我省体育信息资源,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以“互联网+体育”为支撑,以智慧体育综合服务为抓手,打造集健身教学、场馆信息、竞赛服务、体育产业、运动处方等为一体的综合网络服务体系,实现网络终端和手机终端上网,全面提升我省体育信息化水平。

(三十七)开展体育对外交流,加强新闻宣传工作。加强我省体育对外开放,增强在科技、教育、人才培养、产业经营等方面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少林和太极拳两大拳种发源地的资源优势,加强我省与国内外武术团体的交流与合作,支持武术特色院校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办学或设立分校,组织和打造更多武术文化演出团体,展示河南体育良好形象,实现共赢与发展。加大体育宣传力度,健全新闻报道机制,增强媒体服务意识。重视和加强体育宣传队伍和新闻发布制度建设,发挥省体育记者协会作用,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和合作,把握正确导向,弘扬体育精神,大力宣传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为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十八)规划建设河南省全民健身中心(省奥林匹克中心)。将河南省全民健身中心(省奥林匹克中心)列入全省“十三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做好其前期筹备、项目选址、规划论证和立项审批工作。建立完善符合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训练管理体系,在省奥林匹克中心实现管理集约化、训练系统化、保障基地化。强化公共体育功能,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承担赛事,成为弘扬先进体育文化的阵地和场所。

八、加强领导,强化监督,完善保障体系

(三十九)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履职尽责,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把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全民健身等体育事业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体育事业发展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逐步增加。充分调动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社会团体及各行各业参与体育工作的积极性,健全完善协调机制,统筹推进体育工作开展。加强对各级体育总会、协会、俱乐部等社会组织的评价和监督,促进其合法、规范、高效运作。鼓励和支持各地在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培养、市场开发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促进不同区域体育协调发展。

(四十)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改革体育发展体制,创新体育运行机制,转变体育部门职能,推动政事分开、管办分离。鼓励和支持体育运动项目推行协会制、俱乐部制,推动运动项目社会化、产业化发展。建立完善体育基金制度,注重发挥体育基金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积极推进体育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社会组织参与体育社会管理和服务,努力形成政府和社会共同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十一)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政府通过直接投资或购买服务等方式,进一步落实对公益性体育事业的投资主体责任。完善落实财政、金融、土地等方面支持体育事业发展的政策,体育产业享受国家对文化、旅游行业的各项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优惠政策。推动体育投入主体多元化和投资渠道多样化,调动各类主体办体育的积极性,推进非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加强体育市场规范管理,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建立严格、规范、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制度,维护体育市场秩序,促进其规范健康发展。

(四十二)研究制定《河南省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制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总体发展规划,明确省、省辖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规模、标准和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管理、维护职责。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应向社会开放,公布日常开放时间,对学生、老年人、残疾人实行免费或优惠,方便群众开展活动,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对于群众健身体育设施日常运行维护,当地政府要给予经费补助,并根据其向公众开放程度,在用水、用电、用气、用暖等方面给予优惠。

(四十三)建立完善体育激励机制和运动员社会保障机制。县级以上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规定,对优秀运动员在文化教育、重新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优待。各级机构编制、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和体育部门要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重视、加强对运动员劳动、医疗等方面权益的保障工作,建立运动员伤残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加强对运动员职业转换的社会扶持,对退役运动员自主创业给予政策性支持。